新闻中心

加快甘肃省高品质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2020-02-27 点击:

当前,甘肃旅游大多还是观光型旅游,与旅游消费市场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复合型产品需求不够匹配,还存在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创意设计和开发不强,市场参与性体验性不突出的短板。疫情之后,甘肃旅游业应加大补短板、增效益和促升级的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积极挖掘我省文化资源的潜力,实现文化遗产向“活”与“火”转化。甘肃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用创意性的思维、科学性的实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思路,将情景化的舞台剧和科技化的虚拟剧注入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用旅游的形式呈现出我省深厚的文化遗产资源,用创意性的思维表达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内涵,为游客提供更多可参与和可体验的旅游项目。如开发特色的“旅游+文化、民俗以及生产、生活”等形式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夜游经济、旅游商品、特色演绎、科技旅游等更多的二次消费旅游产品。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即一方面能够为旅游注入新鲜血液,助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实现静态景区与动态产品的结合,实现甘肃旅游资源的“活”与“火”。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品质资源向品牌产品的转化。立足政府部门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综合统筹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甘肃省20个大景区的建设为体制机制理顺的重点改革突破口和发展典范,实现旅游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权、旅游产业运营者的经营权和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三权分立。用运营模式市场化、管理方式统筹化作为基本保障,实现旅游产品体系特色化、产业业态差异化、市场品牌优质化的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目标,让游客需求、资源特色、政府统筹和市场运营共同成为推动品质资源向特色化产品体系转化的发展合力。

三是创新高品质资源的投融资模式和路径,促进品质资源向资本化、产权化转化。甘肃品质资源形成的旅游景区运营多为事业化管理和发展,发展动力不足,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较弱,过度依赖于门票资源,以资源谈旅游、以门票说经济,成为制约旅游景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瓶颈。因此,改变景区的事业化发展思路和过度依赖政府投资的模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和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创新“政府统筹、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投资模式和收益模式,让品质旅游资源(景区)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平台、市场化运营成为投融资渠道的坚实基础、政府统筹成为产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参与成为体系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全民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结果。着重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高品质旅游资源作为突破口,引领甘肃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和模式创新,实现甘肃品质旅游资源向资本化和产权化转化。

四是构建多元营销体系,促进资源美誉度向市场美誉度转化。按照“彰显特色”“品牌巩固”“综合辐射”的原则,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旅游品牌,完善区域性旅游品牌体系。优化和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黄河风情旅游线、民族风情旅游线、华夏文明之源旅游线、红色之路旅游线、休闲养生旅游线等特色旅游线路,用线路串联品牌区域,用品牌区域做活全域旅游,促进甘肃旅游由资源美誉度向旅游市场美誉度转化。

五是构建多元化和新型化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加速品质资源向创意产业转化。充分发挥甘肃旅游智库的作用,引入外部具有专业化运营能力的队伍与我省旅游产业对接,在重大决策、专题研究、高品质资源创意运营等方面进行专项合作,并借助项目合作培养本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三北系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蒲利利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开云官方在线入口 陇ICP备19003539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282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282号